首页 了凡四训 弟子规 结缘捐助

首页 / 了凡四训 /

讲《了凡四训》第15集(文字版)

来源: 了凡四训 作者:

诸位同学,大家好!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

【凡欲积善。决不可徇耳目。惟从心源隐微处。默默洗涤。纯是济世之心。则为端。苟有一毫媚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纯是爱人之心。则为端。有一毫愤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纯是敬人之心。则为端。有一毫玩世之心。即为曲。皆当细辨。】

这一段告诉我们「端」跟「曲」的辨别。我们发心要想修善,发心要想积德,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;眼睛喜欢看、耳朵喜欢听,要是随顺这种贪心,我们就错了。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,将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;换句话说,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,污染了清净心。佛经里常说,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,佛讲「昼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,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,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。全是济世救人的心,这就叫直,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;这个「委曲」就是自私自利。底下举的例子好,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,那就曲,就不直。「端」是端直。佛家所谓「直心是道场」,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,端就是直,端心就是直心。端的反面是「曲」,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,这个错了。

全是爱人的心,「爱人」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,这个爱里面没有情,如果有感情就错了,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、平等的爱心、真诚的爱心,这是端。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,这些地方非常微细,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:我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有没有讨厌的?还有没有不喜欢、厌倦的?如果还有这些念头,我们发的心是曲,这个心不是端,就是不是直心。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。《起信论》里面讲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这叫菩提心。「菩提」是觉悟的意思,真正觉悟的人,他的心是直心。自受用是深心,深心是好善好德。那个善,前面讲过,什么叫好善?念念利益别人,念念利益众生,这是善;如果里面掺杂著自利的念头,这就不善。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真的,古人所讲的,你自以为是修善,殊不知在造业!所以你修行多少年,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命运,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,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,自己不知道。

所以,《了凡四训》是一本好书,仔细去读,读了之后,细心去揣摩,认真去反省,於是自己就明白了,知道怎样修善、怎样积德。全是恭敬别人的心。这两、三年来,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都不把它放在心上;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,一个感恩的心,这是端。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,那就是曲。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。下面跟我们讲:什么叫「阴阳」。

【何谓阴阳】

善有「阴善」、有「阳善」。

【凡为善而人知之。则为阳善。为善而人不知。则为阴德。阴德天报之。阳善享世名。名亦福也。】

你现在修,现在已经把福就享尽了。

【名者。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。多有奇祸。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。子孙往往骤发。阴阳之际微矣哉。】

这一段说得好!阳善跟阴善好懂,比前面「端曲」容易懂得多了。「阳」是完全显露出来,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,报纸上表扬你,电视节目也在传播、在赞扬你,你所做的这些好事,全都报掉了。「阴善」,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,这个好,这叫阴德,积阴德。『阴德天报之』,你将来得的果报厚,得的果报殊胜,得的果报长远。如果是『阳善』,人家赞叹、赞扬你,恭敬你,这也是果报,这都报掉了。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「知名度高」,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,这也是福,这都报掉了。实在讲,不是一个好事情。

可是古人有所谓「实至名归」,你真有实德,自然有人赞叹。你藏得再隐密,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;被人发现,人家就会赞扬。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,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,积阴德,没有人知道他。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,有几位居士,徐蔚如这些人;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,都是有学问、有道德。他们去朝普陀山,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,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、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,於是常常亲近他,常常向他请教,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。他们回到上海,写了不少文章,在报纸、杂志上发表,於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。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,是他们这些人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,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,这叫「实至名归」。这个名不是虚名,真有实德,我们要明了。

了凡先生接著说,『名者造物所忌』,天地鬼神都忌讳,所以「名」不是好事情,出名不是好事情。『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,多有奇祸』,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,现在这个社会上,你仔细去观察,现世报!知名度很高的人,他没有实德,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。在世间享盛名、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?在中国、在外国,大家都晓得,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。他出名,那也是福报;如果他没有实德,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。我们看到中国、外国这些大明星,有名的明星,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。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。不仅是影剧界,任何一个行业里面,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,他知名度愈高,潜伏著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

『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』,这个人没有过失,是个善人、是个好人,行善积德,而被别人侮辱,被别人误会,恶名广布。大家提到这个人,都骂他几句,这倒是个好事情。好在哪里?他的罪障报掉了;每个人看到他,瞪他一眼,骂他几句,这也是果报,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。『子孙往往骤发』,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,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。『阴阳之际微矣哉』,阴德、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!不能不加以辨别,我们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应该怎么作法,自己就明白了。下面第四段说:

【何谓是非】

善有『是』、有『非』。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。

【鲁国之法】

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。

【鲁人有赎人臣妾於诸侯。皆受金於府。】

这是鲁国的法律。鲁国的人,有的时候穷困,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。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,鲁国政府有奖金给他。

【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。孔子闻而恶之。曰赐失之矣。】

子贡是孔子的学生,他赎人,赎人回来之后,不接受政府的奖金。孔子听到了,责备他。『赐』,是子贡的名字。『失之』,你错了!错在什么地方?下面就说:

【夫圣人举事。可以移风易俗。而教道可施於百姓。非独适己之行也。】

孔老夫子教训说:「你为什么错了?圣贤人做事情,他有一个原则,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;换句话说,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。这个事情可以做,能够教化百姓,给百姓做榜样。」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,标这个题目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所学的,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,我们应当要学;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,我们不学,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,不浪费这个精力。换句话说,一定是利益社会的、利益众生的,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、做模范的,这个事情我们要做。「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」,不足为世人做榜样,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。『非独适己之行也』;不能随自己的爱好,「我喜欢怎么做」,不可以,你要顾全社会大众。

【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】

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,富贵的人家少,贫穷人家多。

【受金则为不廉】

子贡赎人,接受政府的奖赏,好像自己不廉洁了,这种影响太大了。

【何以相赎乎】

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?这是被子贡破坏了。换句话说,要懂得圣人的意思,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,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,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,这才是好事情。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,以为自己很廉洁,接受奖金就不廉洁,对於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,但是对於整个社会风俗来说,你错了。

【自今以后。不复赎人於诸侯矣。】

这个诸侯是别的国家的诸侯。还有谁去赎人?由此可知,圣人的是非标准,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。下面又举一个例子:

【子路拯人於溺。其人谢之以牛。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。自今鲁国多拯人於溺矣。】

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。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,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,快淹死了,他下去把他救起来。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,送一头牛去谢谢他,子路接受了;子路没有拒绝,接受了。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,孔老夫子说:「自今之后,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。」为什么?接受人家的报酬。这两桩事情:

【自俗眼观之。子贡不受金为优。】

这是值得赞叹。

【子路之受牛为劣】

这是比不上子贡。可是:

【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】

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,赞叹子路。『由』是子路的名字,『赐』是子贡的名字。他赞叹子路,责备子贡。

【乃知人之为善。不论现行而论流弊。不论一时而论久远。不论一身而论天下。】

这三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要牢牢的记住。我们行善,这个善的影响,面要广,时间要长,这个善就「是」,这是大善。如果影响的面很小,影响的时间很短,这是小善,在这一段里面讲,「非善」。『不论现行而论流弊』,「流弊」用今天讲,就是影响。『不论一时而论久远』,决不在一时,它影响的时间长。『不论一身而论天下』,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,而是叫天下人受益,这个善就「是」。

【现行虽善。而其流足以害人。则似善而实非也。】

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。他现行做的善,好像是善事,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,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;你阻碍别人,你不就害了人吗?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。这个理深,能够见到的人不多,圣人见到。

【现行虽不善。而其流足以济人。则非善而实是也。】

子路就是如此。子路救了一个人,人家送他一头牛,他就接受了。好像是不善,但是他能影响别人,使其他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,他看到别人掉水里,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。这看起来好像不善,实在它是善。

【然此就一节论之耳】

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。

【他如非义之义。非礼之礼。非信之信。非慈之慈。皆当抉择。】

是非的事情太多了,我们都要懂得。什么叫做「义」?什么是「不义」?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。什么是「礼」?什么是「信」?什么是「真正的慈悲」?在这个里面,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、做恶事,决定要惩罚他,决不能够宽恕他;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,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?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。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,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,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,使许许多多人受害,你这个宽恕是错误;如果你要是警诫他、惩罚他,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,这是真正的义。这一种叫『非义之义』。『礼』是人人有的,但是要有分寸。用礼貌待人是礼;如果过分去恭维、去赞叹,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,那就叫『非礼』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不能不谨慎,不能不细心。

信用很要紧,也要看状况。如果顾全小信,这是信,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,那就错了。圣人顾全大信,有的时候可以能够放弃小信,这就叫『非信之信』。『慈』是慈爱,慈爱不能过分,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;『非慈之慈』。这些都是说你本来是好的,你用得不恰当。义是好的,你用错了;礼是好的,你也用错了;信用是好的,你也错用了;慈悲是好的,你也错用了。佛家常讲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慈悲、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。佛门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怎么会慈悲变成祸害,方便变成下流?用得不恰当,非慈之慈,非方便之方便,用错了。第五段讲「偏正」:

【何谓偏正。昔吕文懿公。初辞相位。归故里。海内仰之。如泰山北斗。有一乡人。醉而詈之。吕公不动。谓其仆曰。醉者勿与较也。闭门谢之。逾年。其人犯死刑入狱。吕公始悔之曰。使当时稍与计较。送公家责治。可以小惩而大戒。吾当时只欲存心於厚。不谓养成其恶。以至於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。】

吕文懿公,文懿是諡号,他的名字叫原,吕原,号叫逢源,他是浙江秀水县人,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,做过宰相。这个人非常之好,是个好人,是个忠厚的长者。他罢相回乡的时候,『初辞相位』,这是告老还乡,辞职之后归故里,还乡的时候。虽然辞去宰相的职务,他老人家的德行、事业,『海内仰之,如泰山北斗』,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,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,这两个是形容词。

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,同乡的人,酒喝醉了,骂他。『吕公不动』,听了酒醉的人骂他,他不动心,告诉他的随从:「他醉了,不要跟他计较,不理他」,『闭门谢之』。过了一年,这个人犯了死刑,被关到监狱里。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后悔,他就说:「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,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,这种小的惩罚,使他能生起戒心,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坏事。」他说:「当时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,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,以至於此。」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。

【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】

再讲一个相反的。

【如某家大富】

有这么一个大富人家。

【值岁荒】

遇到荒年。

【穷民白昼抢粟於市。】

『粟』是粮食、稻米。荒年,穷人白天抢粮食。这个大富人家,他家里有粮,穷人到他家来抢粮。

【告之县。县不理。】

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,县官没有理会。

【穷民愈肆】

这些穷民来抢劫的,愈放肆了。

【遂私执而困辱之。众始定。不然几乱矣。】

这个富人逼得没有办法,自己在家里头私设刑堂,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,惩罚他,这样把抢劫平定了。不然的话,这就变成暴民,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。这是举一个例子,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。

【故善者为正。恶者为偏。人皆知之。】

这大家都知道。

【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】

如果对於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,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,未必是真善,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。底下一段说:

【何谓半满】

你行善,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?还是只有一半?

【易曰。善不积。不足以成名。恶不积。不足以灭身。】

这是举《易经》上两句话,善跟恶都是靠积,报应才会现前。

【书曰。商罪贯盈。】

这是《书经》上一句话,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,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。底下用比喻来说明:

【如贮物於器】

储藏东西在器皿里头。

【勤而积之。则满。】

我们很勤快,常常累积,它就满了。

【懈而不积。则不满。】

『懈』是懈怠;不常常去积存,它就不会满。

【此一说也】

这是讲「半善」、「满善」的一种说法,这个说法要知道,那就是勤而积,你的善是圆满的。如果你懈怠,偶尔遇到,行一点善,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,你做的这个善只有半善,不能够做到圆满,这是一个说法。下面又有一个说法,他举一个例子:

【昔有某氏女入寺】

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。

【欲施而无财。只有钱二文。捐而与之。主席者亲为忏悔。】

这是个贫女,身上只有两文钱,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。寺庙的住持,『主席』就是住持和尚,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。

【及后入宫富贵。携数千金入寺舍之。】

过了几年,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,享受人间的富贵。她带『数千金入寺舍之』,这次到庙里面,大概也是来还愿的;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,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,这一生果然富贵了,再到庙里面来烧香,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。

【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】

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,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。

【因问曰】

这个女孩子就问:

【吾前施钱二文。师亲为忏悔。】

她说: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,我布施两文钱,师父亲自为我忏悔。

【今施数千金。而师不回向。何也。】

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,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,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,为的是什么?

【曰】

老和尚说:

【前者物虽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亲忏。不足报德。今物虽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】

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,你的心真诚,我不亲自给你忏悔,不能报你的德。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,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。

【令人代忏足矣】

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。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。

【此千金为半。而二文为满也。】

这个善,心真,布施虽少,你得的善福是圆满的。心不诚,她做了嫔妃,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,免不了带著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,你的德就损掉了;这个时候来拜佛,前呼后拥,不可一世,实际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。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:

【钟离授丹於吕祖】

汉钟离,八仙之一,他要度吕洞宾,教给吕洞宾:

【点铁为金。可以济世。】

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,他有一套法术能够「点铁成金」。

【吕问曰。终变否。】

吕洞宾就问:我把这个铁变成金,会不会还原,这个金又变成铁?

【曰。五百年后。当复本质。】

汉钟离说:五百年之后,还会还原。吕洞宾就说:

【吕曰。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。吾不愿为也。】

我不干这个事情,我不需要。

【曰】

汉钟离就说:

【修仙要积三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三千功行已满矣。此又一说也。】

他讲「半」跟「满」举了三个例子,三种说法。所以,我们自己要想一想,我们修善积德,到底我们的善,是满善还是半善?我们现前得的果报,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?「半」就是欠缺,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。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,心都好,非常可惜,他没有这个智慧,没有这个见识,所以在理论、方法上有了偏差,往往修善,得的果报不圆满,道理都在此地。我们不读这些书,你怎么能想得到?希望我们念了之后,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,应该得什么样的果报。好,就讲到此地。

感谢大家共同努力!

这次改版略记:作一些版面上的变动,为适应不同的设备使用,数据修复,也会新增一些新内容,感谢太多太多人的支持,是大家共同努力,共同见证。《了凡四训》是本好书,启迪生活,有更多的人读到,并学也受用。本次更新可能时较长,有时可能不太稳定。请多多担特!为谢。

关于了凡四训网

了凡四训

弘扬传统文化 品读一本好书《了凡四训》 启迪生活
www.liaofansixun.com 了凡四训网